近日,新職業“陪診師”在本地社交平臺興起,吸引了不少網友的眼球。有人驚訝于收入不菲,躍躍欲試;也有人覺得這事不靠譜,持懷疑態度。記者調查發現,在溫州這樣的陪診師不在少數,以個人為主,也有家政公司、養老機構開拓陪診業務,收費標準不一。 3月21日,陪診師茹茹一大早來到溫醫大附二院,為患者代取報告。老人家確診腫瘤近20年,近幾年癌細胞轉移,每次復查都像在“開盲盒”,擔心結果不好,托陪診師幫取。 茹茹知道其中辛酸,站在機器前打印片子,像在等一張生死判決書。好在最終結果不壞,報告顯示病人腫瘤縮小了。茹茹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老人,聽到對方松了一口氣,她說自己“像中彩票一樣替他開心”。 這是陪診師工作的日常。近年來,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,老年人等群體無人陪診、不便就診的情況較為普遍,陪診師應運而生。小到取藥、打印檢查報告,大到陪病人全程就診,一切需要“跑腿”的事都可以交由他們。 茹茹是溫州最早一批陪診師,從去年6月份開始試水。“起初,我從自己獨自做腸胃鏡的經歷中察覺到了這個行業需求,后來經過深入了解,發現陪診師在北上廣深等地的大醫院早有出現,于是轉行做陪診服務。” 在茹茹看來,陪診服務既是生意,也是人情。從業不到一年,她陪伴兩百多位患者就醫。“很多患者年紀大了,用不了智能手機,掛不上號,到自助機打報告單也是兩眼一抹黑,我們就像‘臨時家屬’,給予他們幫助和溫暖。” 記者登錄網絡平臺,發現像茹茹這樣的陪診師有十余位,按時間收費,半天200至300元,全天400至600元,也有部分家政公司發布陪診信息,按次收取費用,價位在200至500元不等。 “患者對陪診需求量較大,成熟的陪診師收入可觀。”陪診師張元告訴記者,僅他一人每月能接到100多單,日均2至4單,忙的時候,要在陪診間隙抽空去完成代取報告、發票等其他訂單。 “我的客戶大部分是子女在外經商而‘留守’在家的獨居老人,還有從臺州、麗水等周邊地區來溫就醫的患者,以及家人無法陪同的孕產婦等。”張元介紹,不同時間段,客戶需求也是不同的。最近,甲流患者增多,市民擔心去醫院增加感染風險,代取藥品與診斷報告等業務顯著增加;春季溫差變化大,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增多,這類患者陪診需求也在上升。 “客戶需求大,并不意味著高薪,如何打通患者和陪診師的信息壁壘,是我們這行面臨的最大問題。”張元說。 陪診師們常用“臨時家屬”來形容自己的工作,但這種“臨時家屬”的邊界在哪里,目前在市場層面還未形成共識。 “比如有些意外懷孕的年輕女性,為了不讓家人知道,希望陪我們在人流手術的風險告知書上簽字,這肯定是不允許的。”陪診師茹茹期待陪診行業更為規范,更好地滿足需求。 專家指出,陪診師作為一種新興職業,行業目前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,在準入門檻、服務流程、服務質量、爭議解決等方面,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。下一步,相關部門應著手研究制定行業制度規范和準入標準。 也有人認為,陪診師不是改善醫療服務的“靈丹妙藥”。為老年人群提供更人性化醫療服務的責任,不該完全讓個人以雇用陪診師的方式來承擔。對于有關部門來說,增加優質醫療資源并均衡布局,就診流程進一步優化,智慧醫療做到適老化。 法律界人士建議,陪診服務具有一定的專業屬性,應當具備一定的資格準入門檻,或建立機構或人員的備案登記制度,至少也應鼓勵服務人員考取《養老護理(醫療照護)技能水平評價證明》等職業證照。 免責聲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聯系站長,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,謝謝合作! |
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陪診么
( 京ICP備18020631號-3|
京公網安備11011202100625號 )
GMT+8, 2025-11-5 12:11 , Processed in 0.033134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Powered by 陪診么 X3.5
? 2001-2024 Peizhenm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