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兩天,跟同行聚餐的時候,聽到了一個頗為唏噓的故事。 有一位老人,大概八十歲了,一家人給老人治病,把他帶去北京的大醫院看,發現是結腸上長了個腫瘤,就做手術切除了。 本以為接下來就能安心了,可沒想到,老人恢復的時候腸道出現了漏口,腸液漏了,引發了感染性休克。 ![]() 老人家的狀態急轉直下,于是直接從北京直接回到我朋友的醫院。 這是什么意思呢?從上級醫院轉到下級醫院,要么是好轉,要么就是放棄。 這老人有兩個兒子,大兒子咋咋?;5?,一來到我朋友那醫院,就到處說認識這個認識那個。 一見著主任,他就抓著人的手不放了:“主任啊,我是奔你來的,你可一定要治好我父親啊?!?/p> 但是,主任近看老人家的狀態,已經是下頜式呼吸,正常的人呼吸都是胸廓起伏。 這說明,老人的胸口已經使不上勁了,只能用下巴幫著呼吸。 下頜式呼吸是一個終末的呼吸狀態,沒什么機會了,基本上就快要走了。這還怎么救活呀? 過了十分鐘差不多,主任把家屬叫到一旁,輕聲說:"現在老人的呼吸屬于終末了,下一步也很難走了。如果呼吸停止,我們是否還要繼續搶救?" 問這話就是想知道,如果老人呼吸停止了,氣管、插管、呼吸機還用不用?那些積極的搶救措施還做不做? 結果,家屬們沉默了一會,就說不做了。大概他們心里也清楚,從北京轉回來,就意味著要放棄了。 后來,老人就平靜地離開了。我朋友看到小兒子站在老人的床邊,雖然沒說一句話,但悲傷卻寫在了眼里。 他帶著一副眼鏡,鏡片很厚,鏡框很粗糙,應該是很長時間沒有換了,穿著也很樸素。 聽說小兒子為了給老人治病,花了很多錢,全是他一個人在負擔,慢慢地,經濟上扛不住了,老人也沒有好轉,病情越來越重,而且確實真的走到盡頭了,只能選擇放棄了。 那個咋咋呼呼的大兒子,在老人離世后,就只是站在五步開外的地方,甚至連床都不愿意走近。 只能說,生活中,這樣只做表面功夫但不拿錢治病的人,確實有很多,但默默照顧卻無怨無悔的人,少之又少。大病一場,才能看清,誰才是真正關心你的人。 一、腸癌來臨時,身體會有4個信號 提醒各位兄弟姐妹,腸癌特別容易找上50歲以后的中老年朋友,日常要是有這些問題,我勸你趕緊上醫院做個檢查: 1、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的習慣有什么變化呢?排便會出現很明顯的異常,每次上廁所都特別困難,想排但排不出來,或者是你總想上廁所,每次都感覺排不干凈。 ![]() 2、大便性狀變化 上完廁所,你回頭看看,正常的大便形狀應該是像圓柱體一樣,稍微有點彎曲。如果發現大便會變形、變細,或者大便里帶有血、膿液或黏液,那就要小心了。 3、體重下降 沒有節食,也沒有多運動,但在半年到一年內體重減少了超過5%,這種情況就需要留意了。 4、腹部腫塊 能在肚子上摸到硬硬的小塊,這些小塊通??梢暂p輕移動。 二、如何有效預防腸癌:做腸鏡 李兆申院士指出,按照我國14億人口計算,每年大約有1.4億人需要進行胃腸鏡檢查。 但實際上,我國每年進行消化道內鏡檢查的人數還不到4000萬,而在50歲以上的高風險人群中,接受腸鏡檢查的比例還不到15%。 腸鏡是一種檢查大腸的很好方法,能及時發現腸息肉、炎癥性腸病、腸梗阻、腸道出血、大腸癌等問題。 根據我國的《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(2022)》,以下幾類人屬于腸癌高風險人群,要注意定期做腸鏡檢查。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何一種情況,建議每5到10年做一次: 年齡超過40歲的人; 家族中有結直腸癌或腸息肉病史的人; 生活習慣不健康,比如長期吃高脂肪、高鹽食物,或者很少運動的人; 經常便秘或腹瀉,或者有不明原因的便血、腹痛,體重突然下降,或者大便習慣改變的人; 長期吸煙或喝酒的人; 有炎癥性腸病或家族性息肉病的人; 曾經做過膽囊切除手術,或者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的人。 陪診么—專業的陪診行業交流賦能平臺,匯集各個城市的優秀的陪診師資源,找陪診師就來陪診么。 |
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陪診么
( 京ICP備18020631號-3|
京公網安備11011202100625號 )
GMT+8, 2025-11-5 12:21 , Processed in 0.031705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Powered by 陪診么 X3.5
? 2001-2024 Peizhenme.com